目前位置: 首頁 > 知識中心 > 個人成長 > 名人書房 王菲、陳奕迅御用「詞神」 林夕 有些書擺在一起讀, 才知道值不值得讀

名人書房 王菲、陳奕迅御用「詞神」 林夕 有些書擺在一起讀, 才知道值不值得讀

提供機構:

亞太培訓顧問

加入收藏
收件人email:
寄件人姓名:
寄件人email:

 有人說,1995年後是林夕的時代,林夕和黃偉文取代黃霑和鄭國江,成為新一代香港的兩大詞霸;也有人說,林夕是王菲、陳奕迅與張學友等A咖巨星的御用詞神;還有人批評,林夕的歌詞充滿一種宿命的無力感。


  林夕詞作超過3000首,詞風自成一格,沒有煽情直白的哭喊,卻總能在迂迴留白處,精準寫出世道無奈,直抵每個人心底的情傷。但對林夕來說,歷經紅塵起伏,書是他的後盾,永遠談不完。當《遠見》提出採訪邀約,即便不是新書宣傳期,來台擔任評審的行程又緊湊,晚上8點半,林夕仍精神奕奕來到咖啡館,準備開講。  

  古裝單元劇 開啟他的閱讀欲  
 「閱讀很早就決定我人生的事業,但我不希望大家太功利地看閱讀,好像不從事文字工作,就不需要讀書,完全不是這樣。」

 林夕認為,不同年齡看書,要有不同的策略。年紀輕時,不妨依自己的興趣廣泛閱讀;年紀漸長,不妨重讀過去自己有感覺的經典,「讀一本值得的,總比為了吸收新知或追趕潮流來得有意思。」 

 林夕的閱讀啟蒙與歷程,正是如此。 1974年,香港最熱播的電視劇除了金庸武俠劇,還有翡翠台的古裝單元劇《民間傳奇》,改編自中國章回小說與戲曲的故事,像是《鏡花緣》《釵頭鳳》與《聊齋》等,轟動全港,店家經常為了看戲而不做生意。 

 當時,就讀中學的林夕跟大伙一樣看得入迷。說也奇怪,本來對中文無特別興趣的他,從瀟灑炫目的武俠世界,還有抑揚頓挫的對聯遊戲中,漸漸喜歡上文言文,甚至自掏零用錢,買書來讀。後來還念了中文系,「竟是從視覺開始喜歡文字,說來有些膚淺呀,」林夕笑道。 

 也是從那時開始,他經常因為看書廢寢忘餐,給媽媽罵,被妹妹投訴,「不只是沉迷,簡直變了一個人。」

 林夕回憶,雖然課內讀本不多,但他把可以看的明清小說全看盡了,包括三言兩拍與四大名著等。跌破大家眼鏡的是,中學時的林夕,最喜歡的竟是《三國演義》,而非後來影響他寫詞甚深的《紅樓夢》,「那時還是小朋友,《三國演義》鬥智,跟做作的《紅樓夢》比起來,有如偶像劇呀。」

 林夕不只是對文字的興趣從電視劇開始,填詞也是。《民間傳奇》有回播放「蘇小妹妙對難新婿」的故事,蘇小妹是宋詞文豪蘇東坡的妹妹,才氣逼人;大喜之日,出了一副對聯的上聯,要準夫婿接了下聯,才可入洞房。折騰到半夜,終有了「閉門推出窗前月,投石衝破水底天」的經典對聯。 

 因為這故事,林夕開始找宋詞的詞牌來填,漸漸累積文學底氣,某次,高中中文老師搖頭晃腦,正在背誦李後主的詞時,突然忘詞,林夕巧妙接上搭救,「這種虛榮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。」不過,林夕的閱讀喜好,隨著進入職場,愈發廣泛多樣。 

 問林夕現在到書店都找什麼書?他噗哧一聲笑了出來,一旁的助理連忙答腔,「什麼都找!每個角落都找!他在香港逛書店至少要兩個小時,那還是要叫他走,否則,他是不知道時間的。」 

 林夕說,上班做事以後,凡事都要涉獵,為了當媒體主管,經營管理還有心理一定要讀;投資也要了解經濟與政治;花魚蟲鳥、藝術骨董、建築與室內設計都要看。因此,每次買書都是以四、五個箱子計算。 

 林夕坦言,文學需要歷練才能體會;其他類型的書籍,像是哲學、心理學與歷史的學問比較明白、直接,兩相閱讀,才能互補。 

 儘管林夕在學生時期就把古典文學的經典讀得差不多了,但這些年來,他還是不停蒐羅古典文言文的書,力求精進。 

  張愛玲著作 他一定會反覆讀 
 「生也有涯,知也無涯呀,」林夕嘆。他分析,書與其他媒介相比很划算,盲目買書也沒關係,但生命昂貴,現在的他,無法什麼書都讀,因而發展出一套閱讀習慣。 

 以前,林夕看書,不專心看完不善罷干休。但現在,他在閱讀與寫詞的房間,分別將最近在看的書排一起讀,有些書像是黃仁宇寫給外國人看的《中國大歷史》與蔣勳的《此生》,擺在一起看,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身體觀;有些書看一看就從此擺著,「這方法很有用,當你看一陣子放下就忘了,證明它跟你磁場不對,丟涼了,就隨它吧。」 

 另一個方法是,重讀。林夕篤信,真正的經典,在不同的生活階段,一定有不同的心情與體會;有生命、有價值的好書,看多少遍都沒關係,就像有句話說,人生每次相見,都像是第一次見。 張愛玲,就是他「不可能不重看」的作者之一。 

 第一次接觸張愛玲,林夕才大一,當時,他只覺得張的對比厲害、比喻炫目,比如說:「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,爬滿了蚤子」。林夕分析,「張愛玲一定是用『爬』,爬才有動感。年紀大了,才明白,這句子不光只是炫目,簡直是太透徹了。」 

 林夕體會,過去學文學理論,焦點在修辭與想像力,可是想像力如果不能跟人生有一個通透的關聯,那些想像力都是白費的,「你一定要大到一個老大不死,才會明白他為什麼用『蚤子』,因為它讓你煩惱,但不會咬痛你;它在不知不覺之間吸你的血,又讓你發覺,就像那些磨人的生活小節。」 

 張愛玲的文筆與看待愛情世界的冷眼旁觀,都影響林夕甚深。他寫給王菲的〈開到荼靡〉有句「最後剩下自己,捨不得挑剔,最後對著自己,也不大看得起」的靈感就與張愛玲的〈到底是上海人〉呼應。  

  閱讀 為他撐起一片安全網 
 這十年,林夕深受老莊哲學與佛理影響,5000字的《道德經》不但句句印在腦海,隨時可用;他在香港的家中,還有一整個書櫃放《老子》與《莊子》不同版本的演繹。然而,在林夕有策略性、大規模的讀這些書以前,許多歌詞就透著佛道的思想。林夕後來回顧發現,中學時讀很多蘇東坡的詞、王維的詩,其實已經啟蒙他對佛與道家學問的興趣,而不自知。 

 林夕認為,書要能讀入心,一開始只要喜歡,看出趣味,不必勉強追隨經典或名人推薦,往後,經過一些自己真實的體驗再回溯,就會入心。以蘇東坡的詞來說,林夕中學時讀,只覺得他的文采美而不豔,沒有堆砌,而且金句特多,可是那時哪能體會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?現在,若拿著手槍脅迫林夕只能講一個最喜歡的作家,他一定會答蘇東坡,「蘇東坡吸引我的,不光是他的作品,還有他豁達的人生觀。」

 「破執」,一直是林夕從蘇東坡、張愛玲與佛道閱讀,以及經過人生歷練,這幾年寫書、寫詞、演講希望表達的概念。關於作詞,他也不強求,而是讓閱讀累積基底,再帶進他真實的體會,才逐漸形成個人風格。 

 有趣的是,唯有閱讀,林夕還是很執著。他愛書、惜書,中學第一本《三國演義》保留至今;為了與讀者分享最近讀的書,他跨海將書帶來;訪台前夜未睡,訪談前小憩一下,未料竟夢到康熙皇帝,夢中的他,還在推敲雍正如何即位。原來,近來他埋首研讀中國歷史,包含正史與野史,「因為閱讀,根本就有另外一個世界陪伴著我,在我心裡面成為一個隱形的世界。」 

 「閱讀不光決定我的事業,還改變我對這世界的看法,讓我覺得一個人是很享受、很快樂的一回事,人生永遠有一個很大的安全網在背後,」咖啡廳要打烊了,林夕還意猶未盡地說。

【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;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:www.gvm.com.tw】

 

日期:2012-03-07    出處:遠見雜誌3月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