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位置: 首頁 > 知識中心 > 個人成長 > 懂得為何失敗, 才知道如何成功

懂得為何失敗, 才知道如何成功

提供機構:

亞太培訓顧問

加入收藏
收件人email:
寄件人姓名:
寄件人email:

 有時候,最成功的人,可能是失敗最多次的人。


林肯(Abraham Lincoln)失敗過。他一生中共歷經兩度經商失敗、8次選舉落選。

喬丹(Michael Jordan)失敗過。高中時,他曾被籃球校隊拒絕;進入NBA後,更輸過上百場球賽。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失敗過。他連續兩年申請麻省理工學院(MIT)博士班遭拒,從此失去申請資格,只好進入半導體業工作。

JK•羅琳(J.K. Rowling)失敗過。在《哈利•波特》(Harry Porter)第一集出版前,她的草稿曾被出版社退件12次。

李安更曾失敗過無數次。他兩度聯考失利、6年失業在家,37歲才找到第一份工作。

但是,林肯被視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、喬丹是「籃球大帝」、張忠謀是首創晶圓代工模式的「半導體教父」、羅琳是英國史上最暢銷作家、李安更兩度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。

用「成功」二字形容這些屢仆屢起的人們,似乎太過淺薄。他們不小心打開了失敗的黑盒子,卻釋放出成功的無窮希望;他們最珍貴的經驗並非「如何成功」,而是向失敗學習「該怎麼贏」。

失敗讓你更想贏,知道該怎麼贏
和成功相比,失敗,是更好的老師。它提醒我們,要贏,就得把自己磨練得行動更踏實、決策更精確、心智更堅強。 有一種失敗,是因為我們準備不夠充足。在被高中校隊教練以「看不出未來的天分」為由拒絕後,喬丹只好幫隊員看管衣服,以爭取練球機會。他設下目標:每天至少練習4個小時,前兩小時和一軍球隊練,後兩個小時和二軍練,偶爾還獨自留下練習。1年後,教練再也找不到拒絕他進入球隊的理由。

有一種失敗,是上帝要賦予我們新任務。1955年申請MIT博士班失利,打亂了張忠謀的學術生涯規畫。「她(MIT)給予我就業的本錢,但當我要求她所能給予的最高學位時,她把手縮回去,她不再理我了。」他曾寫下的這一字一句,足見落寞。

但1周後,他收拾起失落的心情,轉而激越地寫下:「就讓她保留她的博士學位,她的書本,她的實驗室吧。我有很長的人生路程要走,讓我昂起頭來,開始走這條路。」32年後,他果真以在全球頂尖企業開拓的視野,引領台灣走出了「晶圓代工」這條全新的路,掌握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。

還有一種失敗,要直到成功後才知道它的意義。

羅琳百轉千折的人生,精彩度不遜於她筆下的人物。現在的她,是作品銷售3億5千萬冊的超級作家;過去的她,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,是靠著政府接濟度日的單親媽媽,更是大出版社不屑搭理的無名作者,這些挫折捲起巨大的憂鬱,幾乎壓垮了她。「我是我所知道的最大的失敗。」在哈佛大學畢業演講上,她這麼描述曾如此不堪的自己。

就在極度低潮的那段期間,羅琳創造出《哈利波特》裡的一個角色:催狂魔。它會吸走希望、幸福與生存渴望,讓人只留下最痛苦駭人的回憶,最後發狂而死。唯一的解法,是「召喚護法」──念咒語時,巫師必須想著最快樂、開心的回憶,才能召喚出能量夠強的護法,抵抗催狂魔的侵襲。

不難猜想,催狂魔正是失敗的化身。而羅琳最快樂的記憶,就是當時襁褓中的女兒。為了女兒,她開始接受憂鬱症治療、重新提筆寫作,「失敗帶走了一切非本質的東西……我開始集中精力,全力以赴,去完成我覺得唯一的重要的事情。如果我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功,大概永遠不會有那個決心、毅力在我自認為自己所歸屬的領域有所建樹。」跌落谷底後,她才開始「在堅硬的巖石上,重建人生」。

失敗的經驗,雖然能教給你智慧、帶給你奮起的動力,但是它在發生的當下,卻是痛徹心扉,也可能使你賠上金錢、名聲,惹惱客戶、老闆。即使是天縱英明的CEO也無法自失敗免疫,甚至可能失去一整家公司,連累成千上萬員工失業。

研究失敗少走冤枉路,讓你更貼近成功
比較1955年與2011年的《財星》(Fortune)500大企業名單,只有67家仍留在榜上,近87%已經破產、被購併或跌出榜外。隨著網路泡沫破滅、金融風暴肆虐而崩壞的產業,更能在短短數月內摧毀百年企業,破壞力駭人。

「失敗都是無可避免的,但如果管理得當,則可以是一種助力。」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莉塔•岡瑟•麥奎斯(Rita Gunther McGrath)說。

「保持高績效的其中一個關鍵,就在於了解為何卓越公司不再卓越。最好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,而不要無知地重蹈覆轍。」從研究企業成功之道,轉而研究失敗原因,寫出《為什麼A+巨人也會倒下》(How the Mighty Fall)的管理大師吉姆•柯林斯(Jim Collins)說道。

日本失敗學大師、前東京大學教授畑村洋太郎也認為,當企業步入成熟階段後,分析「錯誤示範」,絕對比一味模仿「正確示範」,來得更能刺激創新,拉出新的成長曲線。

因此,如何預防失敗、管理失敗、進而從失敗中發覺創新因子,日漸成為企業管理領域的主題,產生了「失敗學」這個新詞彙。

成功的外表或許精緻甜美,但一口咬下,內裡一定略帶苦澀,告訴我們是經歷多少次失敗,才累積出今日的成果;提醒我們如果不想再嘗失敗的苦果,同樣的錯絕對不要犯第二遍。

接下來,我們將以「預防」「檢討」「再起」三部曲,來探討失敗學的內涵。因為,只有懂得為何失敗,才知道如何成功。

日期:2013-11-11    出處:經理人月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