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制圖管制界限的來源
誰來看過(3)
文章出處: 易騰企管電子報2011年11月號
大家都知道管制圖有管制上限(UCL)、管制中線(CL)以及管制下限(LCL),
但是這些界限是怎麼來的卻常被忽略。
●首先強調,以下這幾種設定UCL、CL與LCL的方法是錯誤的:
1.根據R&D部門設定的:由於R&D部門設定規格界限時,無法掌握製程實際條件以及樣本數,
因此,R&D沒有辦法規定管制圖的管制界限。
2.根據規格往內縮:有些人認知為規格界限為±4σ,管制界限為±3σ,就想直接用規格的四分之三
做為管制界限。由於規格是針對個別值分配訂定,
而管制圖是對統計量(例如平均值、全距或標準差)分配訂定,不可混為一談。
3.根據客戶要求:通常客戶只會要求規格界限,不要要求管制界限。
就算是客戶規格中出現Control Limit的字樣,也不可以做為管制界限。
上述方法不能做為設定管制界限的來源,那麼如何決定呢?
其實,管制圖在進行製程管制之前,必須要先進行製程的解析,也就是製作解析管制圖。
●解析管制圖有以下幾個特點:
1.必須收集25組以上的數據:管制圖上的每一個點就是一組,需要有25組以上。
通常會收集25~30組。
2.必須在短時間之內完成:典型的解析管制圖會在1~2天之內完成。由於需要有25組以上數據,
抽樣頻度可能需要提高。
3.管制界限是變動的:每輸入一組數據,管制界限就會重新計算而改變,直到收集足夠組數
才開始判讀。
4.解析管制圖穩定(符合判讀原則)才可以設定為管制界限:若解析管制圖發現有違反判讀原則的,
必須查明原因後去除再重新計算管制界限。
經過解析管制圖確定製程穩定後,該管制界限即可固定下來並做為未來管制用管制圖之用,
開始進行製程管制。有些公司還會規定定期重新決定管制界限的機制,這時可以利用最近一段
時間的25組以上數據,重新計算管制界限。